NGO情緒治療 助癌患走出焦慮
發布時間: 2017/06/05 00:00
最後更新: 2017/06/05 00:00
癌症患者會因病易引發抑鬱症和焦慮症等長期心理問題,部分甚至會放棄治療。有非政府組織(NGO)為患者及其子女提供非藥物的情緒治療服務,第4個服務中心下周啟用,服務葵青區居民。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根據醫管局最新數字,每年平均有超過2.7萬人確診患癌。
年約40歲的Gabriella,2011年確診患乳癌,當時幼女Grata只有8歲。眼見女兒擔心自己快離世,長期情緒低落,Gabriella於是故意在女兒面前打化療針,令女兒慢慢學會接受。但翌年康復後,Gabriella遇上公司裁員,失去工作,頓感徬徨,經朋友介紹下認識癌協服務中心,接受繪畫和手工藝等藝術治療,又學習瑜伽減壓,心情逐漸平靜。Gabriella指,在癌協與曾經或正在患癌的同路人互相分享和開解。
鼻咽癌康復者阿May憶述,頻密的化療和電療帶來很大痛楚,當時認為自己是家人負累,打算放棄治療,在互聯網認識癌協服務中心,康復後參與其攝影課程,學習以相片分享感受,多欣賞身邊一草一物,也令她與熱愛攝影的丈夫關係拉近。
癌症基金會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以電話訪問1,015名癌症患者和照顧者,超過7成受訪者指知悉本港非牟利機構有提供免費癌症支援服務,但當中只有3成多有使用過,使用率偏低。
基金會轄下現有3個癌協服務中心,分別位於天水圍、黃大仙和中環,為癌症病患者和照顧者提供心理治療。在賽馬會資助下,第4所服務中心下星期一(12日)正式投入服務,預計可為3,500名來自葵涌及青衣區的低收入家庭病患者提供臨床心理評估和藝術音樂治療等。
基金會服務總監梁玉珍指,根據多個外國和本地研究,大部分癌症患者會因病引發抑鬱症和焦慮症等長期心理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藥物以外的治療,讓他們從確診患病開始,學習反思和重建生命。
【其他熱話】3個超錯洗頭陋習 中醫教你袪頭風食療
【其他熱話】徐立之曾考不上英中 寄語學生選科勿太實際
撰文 : 陳曉筠 經濟日報記者